随着国内老龄化现象的加剧,国民对于医疗、养老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
有调查资料显示,我国目前的养老现状一是“四二一”家庭结构(4个老人,2个父母,1个小孩)比较普遍,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式微;二是我国养老机构数量严重不足,床位配比较低;三是现有养老机构不能与医疗机构有机对接,无法实现资源共享。
当前,我国的养老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老年人的医疗健康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改变当前“医养分离”养老现状的“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应运而生。
今年4月,国家卫生健康委举行新闻发布会,再次提出优化“医养结合”建设环境,简化养老机构办二级以下医疗机构的流程,同时支持鼓励社会办医养结合机构,按照规定可以享受税费优惠、土地等政策、强化医保支持。
明确以前新办的医养结合机构中的医疗卫生机构,医保定点申请时间比较长,这次做出明确规定,只要符合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正式运营三个月后就可以申请医保定点,医保部门要在三个月之内进行医保定点的评估。
但即使是这样,医养结合发展仍然存在着相关政策支持不足、制度供给缺位、资金投入有限、社会参与度低、服务保障机制不健全、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供给总量盲目扩张、服务主体定位偏误、供给层次分化严重等问题,无法满足广大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因此,需要通过“医养结合”真正让医疗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无缝对接。
“医养结合”建设,到底应该结合什么?怎样结合?
本文围绕医养结合“结合什么”与“如何结合”,从医养结合的组织架构、生活模式、服务方法、服务力量、经费保障、支持模式和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出工作思路,以期推进医养结合工作深入发展。
1、生活模式:养病与养生的结合
“医养结合”区别于传统的生活照料养老服务,在生活模式方面是一种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养病和养生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养”是“医”的基础,“三分治,七分养”,预防胜于治疗。
如果养生这个层面做得好,就能够减轻许多养病层面的压力。因此,对于中低龄、健康状况较好、日常生活能够自理的老年人,在医养结合中,要侧重养生,以生活照料为主,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
而对于高龄、健康状况较差、失能或部分失能、 失智、绝症晚期的老年人,在医养结合中,要侧重养病,其健康需求主要为医疗救治、慢性病管理、专业护理、康复训练、临终关怀等。
这种养病和养生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能够满足未来高龄、失能、 空巢、患病等老人从自理到刚需全阶段、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需求。
对此,相关部门应开展老年人能力和需求评估,包括老年人生活能力评估、老年人健康护理评 估、老年病风险评估、老年人健康医学评估等,根据评估结果制定老年人健康和护理服务的分级标准,确定相应的养病或养生服务内容。
2、服务方法:医护和陪护的结合
医养结合在服务方法方面是将医护和陪护结合。医护是采用各种措施治疗疾病,陪护则能缓解医护工作的压力,是医护工作的补充,能给老年人带来关爱,使其得到精神与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
在养老服务中,需要把医护和陪护贯穿于养老的整个过程。在传统养老服务中,如果老年人住在医疗机构,则存在陪护人员数量有限且费用高的问题;如果老年人住在家里或者养老机构里,又得不到专业的医护服务,而医养结合解决了老年人医护和陪护的难题。
陪护人员主要负责老年患者的生活护理、饮食照顾、交谈聊天等,并可根据患者和家属的需要提供定时服务。当患者病情发生变化时,陪护人员可及时发现并告知医护人员。
对于老年人来说,陪护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专职陪护人员要同时履行老人陪护、病人陪护和情感陪护的工 作职责,必须要拥有专业知识,经过系统化的培训。职业院校可以开设相应专业,培养专业化的人才队伍。
3、环境条件:住院和住家的结合
住家老人享受的服务内容以家政服务为主,以康复护理、医疗保健、心理咨询等服务内容为辅, 住家养老模式未能针对老人生活自理能力提供有区别的医疗服务。
住院的优势在于有专业的医疗 和照护人员,设施比较齐全。但是,住院床位紧张,服务的价格比较昂贵,且住院容易造成老人情感缺失等问题。
因此,单一的住院和住家不能满足部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而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在环境条件方面是住院与住家的结合,能够满足老人的多层次养老需求。
4、服务力量:专业团队与老年人互助的结合
医养结合不仅要做到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的“硬结合”,还要做到医养结合专业团队与老年人互助团队之间的“软结合”。
专业团队是医养结合机构的主要服务力量。医养结合机构需要一支包括临床医生、康复医生、 心理医生、护士、护理员在内的专业团队,但是目前专业人才队伍存在较大缺口。
对此,一是要加强专业人员的资质管理,建立职称评定体系,健全专业人员职业发展体系;
二是通过继续教育等方式, 加大对人员的规范化培训,鼓励志愿服务;
三是完善薪酬、职称评定等激励机制,提高养老机构服务 人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
四是发展老年人互助养老,使老年人成为专业服务团队的重要补充力量。
发展老年人互助养老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因为老年人力资源储量丰富,让老年人参与到老年服务中去,能够释放出巨大的老年人口红利;
二是通过互助,可以提供目前稀缺的精神慰藉等服务 项目;
三是互助养老模式不仅节约成本,也符合中国文化传统,是解决养老问题的方法之一。
5、经费保障:医保与低保的结合
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需要经费保障,这就需要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完善医疗保险报销制度,积极推广长期护理保险,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风险分担作用,同时建立低保衔接制度 。
目前,医养结合机构的经费保障体系构建存在一些困难:
一是政府虽营造了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但缺乏政策支持和合理的资金支持体系,如:对于基本医疗保险在养老服务中的偿付项目和保 障范围没有明确细致的规定,长期护理保险、商业保险、低保在养老服务中的作用也缺乏相关制度安排;
二是筹资渠道单一,社会力量参与不足;
三是医养结合机构建设成本高,财政补贴和配套资金不到位;
四是医养结合支付体系不完善,部分提供服务的养老机构未被纳入医保定点范围,以及未能根据服务内容、服务层次制定完善的费用结算制度和有效的支付方式。
6、支持模式:公立与民营的结合
构建医养结合模式,单靠公立机构是不够的,必须将公立和民营结合起来,鼓励社会资本进入 医养结合领域。公立和民营的结合方式包括公办民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公私合营四种 方式。
公立机构和民营机构结合起来,共同支持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能减轻政府负担、优化养老资源配置、满足更多老年人的医养结合服务需求、实现多方共赢。
但是,这种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虽然政府鼓励社会力量办医养结合机构,但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使得众多社会资本不敢贸然涉入医养结合领域;
二是尽管养老市场有巨大的需求潜力和发展空间,但缺乏统一的准入标准,政府 也缺乏引导和规范,开办起来有很多现实困难;
三是医养结合机构涉及卫健、民政、人社、医保等多部门,但各部门工作相对独立,影响医养结合政策的实施。
7、管理机制: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结合
目前,医养结合行业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相关部门存在行业壁垒、职责交叉等问题,致使医疗和养老资源相互阻隔,医养结合工作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对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医养结 合管理机制。
首先,加强理念支持,营造社会支持环境。从服务对象、内容、方式入手,加大健康政策和理念 的宣传和推广,培养全社会“健康老龄化”的思想共识。
其次,完善政策设计,健全制度供给。一是政府加强顶层设计,加强养老服务立法进程,为有效约束市场主体行为提供法律支持;二是厘清各部门在医养结合服务供给中的管理范畴和职责,政府 应打破各主体分散供给的局面,实现政府、民间力量、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有效互动和整体协同。
再次,拓宽资金链条,加强专业人员队伍建设。一方面,明确划分各级政府财政责任,建立完善的资金投入机制;另一方面,引入民间资本、信用贷款、市场金融等手段拓宽投资渠道。
此外,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是一种专业化的特殊服务,开展多层次的养老护理教育和专业化培训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