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保,加油!”8月4日上午12点,在结束了三场DRG(按病组付费)/DIP(病种分值付费)2.0版分组方案解读会后,国家医保局的工作人员在集体合影环节,齐声高喊出了口号,这既是国家医保局再接再厉的鼓励,也是压力的释放。现场不少医院管理者情绪也被点燃,他们双手攥成拳头默默地加油打气。
于道各努力,千里自同风。无论是DRG/DIP1.0方案还是2.0方案,落地的压力传导到了各地医院的管理者。本次解读会,国家医保局邀请了全国各地各级医疗机构的管理者,在两天时间里,医保局解疑答惑、医院明心定向,正如,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黄伟青所说:“医保和医院是一起战斗的团队。”
“平均住院日不到6天”,DRG改革后医院如何做?
一杯热茶、一沓资料,一个录音笔……河南省郑州新华医院副院长王跃华找到第二排的位置坐下来。作为一家基层医院代表,王跃华太渴望吸取医院落地DRG/DIP方案的成功经验。
如何有效缩短病人住院天数,避免医保支付超额,这是他关心的话题。当听到有的医院做到“平均住院日不到6天后”,他的眼前一亮,拿起笔认真记了起来。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黄伟青在解读会上介绍,该院通过将肺癌等胸外科手术改为微创手术,开展日间手术,能够让病人当天做完手术,中午做一个康复操下午即出院。这样一来,在治疗过程中,病人的费用降下来了,住院时间也缩短了。黄伟青透露一组数据,胸外科的平均住院日是1.5天,全院的平均住院日是5.9天。
平均住院日高低实际上反映了医院综合运行效率的高低。缩短住院天数背后的逻辑是,DRG/DIP医保付费改革倒逼医院提升医疗技术。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开展的日间手术,患者24小时后可出院。该院把门诊一整层楼改造成日间手术室,设置了7间手术室专门做日间手术,再把一整层楼改造成日间手术病床,去年该院做了14000多台的日间手术,大大缩短了住院,加快了医疗资源运行效率。
日间手术绝不是将原本门诊可以做的手术直接移到日间病房,而是将原来门诊不能做的手术,通过提升技术,达到住院同等的质量安全水平。该院医保处处长许中介绍,这需要提升手术技术、麻醉技术、术后并发症手术技术等。而这正是医院DIP分值付费的内涵所在。
复杂的编码让医院一头雾水?2.0DIP病种库编码范围更大、更科学
2022年,随着DIP/DRG以疾病分组工作全面展开,编码成为连接“诊断”-“编码”-“效益”经济链条的重要环节。在深圳健安医院,呼吸科医生经常会看着心电监护显示屏上波动的线条,内心也跟着起了波澜。
部分医院安装了DIP监控软件,供医生查阅最新的DIP分值,对诊断方式进行指导。但往往复杂的编码分组常常让医生们感到一头雾水。以重症肺炎为例,如果编为普通肺炎,DIP分值大约是430多,一分对应6元钱,医院端软件往往会将相应的费用划一道红线。这种管理方式不断收缩的紧箍,掣肘着医生的诊疗方式。
许中在解读会上更是坦言,出现高编高套(指医保基金实施DRG/DIP付费后,医疗方以获得更多经济利益为目的,主观上进行的诊疗操纵、术式升级、诊断升级、病程编篡、编码套高等医保欺诈行为。)的情况,并非医生主观的故意,很多时候由于编码专业性的不足造成了编码的错误。因此,编码专业性对于落地DRG/DIP至关重要。
而此次DIP2.0改革对这一问题也进行了很好的设计与解决。首都医科大学国家医保研究院副院长、DIP技术指导组应亚珍介绍,医保编码从1.0版升级到2.0版,病种库诊断操作编码也发生变化。此次国家医保局收集了19个省、91个城市、近5000万份医保结算清单数据,因此,编码调整路径基于更大范围。
DIP2.0病种库是主目录和辅助目录组成的,分为国家病种库和地方病种库。主目录是反映病种的共性特征,在主目录里面除了核心病种、综合病种之外,专门有一个标记叫做探索基层病种、中医优势病种、日间手术病种等,专门在技术规范里面做了表述。
在医院实际执行过程中,医院病案室的编码人员也存在不足。许中在会上呼吁,各家医院要重视病案室的建设,先把编码人员队伍建起来。还要进行适当信息化投入,建设专业的病案管理系统,有利于减轻人员的工作量,提升病案编码的准确率。
病人外流DIP分值低了,本地医院该怎么办?
大医院病人多分值高,落地DRG后医保费用多,但在二、三级医院却是截然不同的情况。来自安徽淮安的医院代表现场提问,本地患者都去长三角医院看了,患者外流DRG/DIP管理作用就失效了,最后本地基金少了怎么办?
同样来自安徽的医院代表徐文科听到这一问题后,又是皱眉又是点头。作为安徽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原医保办主任,会后他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不像南方沿海城市医院,北方医院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病人转出率高、异地就医率高,都去北上广医院看病了,整体全省分值就会低,最终全省的医院平摊损失。
“在统计数据里,安徽异地就医、病人外流情况位居全国前三,这一问题我们也注意到了。”国家医保局中心副主任王国栋接过话筒回答这一难题。安徽距离上海近,很多患者会选择到上海看病,这要求当地医疗机构提升医疗服务技术与水平,让病人能留下来,减少异地就医的折腾。
此外,从2016年起,国家医保局推进异地就医报销结算,让老百姓看病更方便,异地就医不麻烦,确实给本地的基金水平产生一定冲击。王国栋介绍,今年国家医保局将鼓励有条件省份,积极探索异地病人纳入本省就医地付费标准和管理方式来进行结算,这也是2.0方案改革的一个方向。
作为DRG/DIP医保支付制度改革一线执行者,医院不仅担心患者外流问题,还担忧2.0方案对医疗新技术的限制,不少医院被迫在激进和保守间,左右摇摆。
许中则用厦门医保局的做法,打消了部分医院的犹豫与焦虑。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开展新技术都会与当地医保局充分沟通,而这也是2.0版本政策支持。当医院要开展新技术时,可与医保局进行特例单议。此外,在厦门每半年当地医保局会组织对全市医疗机构新技术、新项目的审议。一旦审议通过新技术直接入组,让医院能够常规化的开展新技术。
频频点头、拍照记录、热烈鼓掌……在2天3场的解读会上,来自全国的医疗机构代表见证了国家医保局的努力,消除了对2.0方案的不解与忧虑,坚定了他们落地的决心与信心。广东省广州市医保局副局长林立告诉记者,医保支付改革对于医院管理者而言,任重而道远。如何吃透政策、用好DRG/DIP的管理工具对于他们而言也是挑战。
内容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