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层对绩效管理的认识是有误区的,比如很多医院都认为绩效考核就是对员工的表现进行考核,然后进行分等,然后和工资、解雇等人事决策挂钩,只要做到了这一些,很多医院领导就是认为是OK了,就是做了绩效考核,就可以解决医院的问题了。其实不然,这只是医院绩效管理认知误区之一,以下整合了3大经典误区。
医院绩效管理认知误区
误区1:绩效管理就是多奖励
在香港、台湾地区以及欧美等国家,医院绩效管理都是以罚为主。在这些医疗体系中,虽很少扣奖金,然而一旦员工行为违规,将面临极为严重的处罚。
在国外曾经历过这样一件事,在为患者进行髋关节手术时,护士记错了左右腿的位置。虽然手术进行前被及时发现并调整,未对患者造成任何影响和损失,但第二天这名护士就被医院开除了。这种绩效管理看似缺乏人情味,却给医护人员灌输了严格的规范意识。其管理效果也显而易见。
不过,在中国,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照搬国外一旦违规就开除的管理方式并不现实。但过于倚重以奖为主的绩效考核方式,也很难将管理落实到位。在医疗体系设计绩效考核方案时,奖和罚都同样重要。
误区2:绩效考核“刑不上大夫”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刑不上大夫”的传统观念。今天在中国的医疗机构,这样的现象依然存在。绩效考核,尤其是处罚的对象主要是一线员工,很少是医院管理者。这种绩效考核方案一方面对管理者压力不够,带来管理无效或效果弱化,另一方面也会使一线员工心生不满。
有这样一个例子,某医院规定,后勤服务一旦出现问题,将直接涉及后勤副院长的绩效考核。恰巧在一个周五,某科室的门出现了问题,在以前通常会拖延很久,才会有人来修理。但是这次不一样,周一上班时,此问题就已解决了。如果不是“问责副院长”的政策,相信问题也不会这么快解决。
误区3:绩效分配差距尽量小
以往,医院奖金的分配主要依据医生的职务、职称及学历等因素。实际上,这些因素可以体现在工资分配上,但如果奖金分配依旧如此,那就是一种不科学的分配方式。
因为这种奖金分配方法虽然保护了部分人的利益,但会影响那些真正干得多的员工的积极性,正可谓丢了西瓜,捡了芝麻。绩效分配如果不能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不仅不利于员工积极性的调动,也失去了考核本身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