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颁发文件《关于印发公立医院成本核算规范的通知》。与此同时,DRG、DIP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也将倒逼医院把“控费”作为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医院成本核算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如何利用DRG这一工具对医院成本进行精细化管理?
按DRG付费的支付,改变了提供医疗服务的结算模式,即从按提供项目结算转变为按标准化路径确定的支付标准结算。因此,医院如需在DRG支付模式下,增加医疗盈余,必须从精细化的成本管理切入。但从公立医院的公益属性而言,增加医疗盈余一定是医疗质量安全和病人就医获得感提升为前提的。
DRG的医保支付方式,在“控制成本、降低费用、保证质量、讲究效益”的基础上,统筹发展,加大医院的成本管理,对成本进行核算,加大医疗行为的规范性,提升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医疗改革进入了深水期,“以药补医”的机制被打破,药品加成模式已经在全国的范围内被取消,DRG的医保支付方式就呈现到了大家的视野当中。
此种方式不仅对医疗器械加价问题实施了限制,还让公立医院走上转型的道路。引导公立医院从规模扩张型,向着质量效益型的方向延伸,从粗放管理向着服务效率的方向延伸,从医院发展建设向着扩大分配的方向实施延伸,以此来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增强服务的效率,提升相关人员的待遇标准。
医保付费模式的改革,主要是为了提升内部成本管理水平,满足现代化的建设需求,使用信息化技术,确定科学的评价指标。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术语不统一,临床路径质控不到位,病案监管机制不足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的出现,DRG支付方式改革下的医院成本核算将如何强化顶层政策设计,如何在“控制成本、降低费用、保证质量、讲究效益”的基础上有效地对医疗成本进行控制,就成为目前形势下,需要探究的重点。
二、DRG支付方式
从一定的程度上看,所谓的DRG付费方式,就是在住院患者的基础上,加大诊断与主要操作建设,之后,就可以根据患者的年龄或者是住院的天数、医疗资源的使用现状、其他的诊断内容等对这些患者实施科学的分组。这个时候,就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根据小组的内容不同点和标准,分析不一样的打包付费方式。
从另外一个视角看,DRG付费标准属于一个巨大的工程项目,并且复杂性较大。不仅需要保证分组的精确性,还需要根据权限实施科学的预算。在每一个成本核算的环节当中,都需要大量的数据作为支撑。
三、DRG打包付费对医院成本核算的影响
DRG病例分类方案的核心思想是将具有某一方面相同特征的病例归为一组,分类的基础是病人的诊断,在此基础上考虑患者年龄、手术与否、并发症及合并症等因素的影响,把医院对病人的治疗和所发生的费用相联系,通过科学测算,为每一个组别的定额付费标准制定提供基础。
该方案基于病例组合(case-mix)思想,综合考虑病例个体特征,将临床过程相近、资源消耗相似的病例分到同一个组,并对每个组进行风险调整,赋予相对权重,建立结构化患者分组编码体系、标准化评价指标,从而反映医疗服务产出、效率和质量。
在DRG付费体系下,考虑患者病情复杂程度,每一疾病组内各病例有相似的临床特征,消耗相似的医疗资源,按一定费用-成本配比比率,核算各疾病组的成本,参照公用事业产品定价原则,制定各类别疾病费率。
每个DRG对应一个根据患者平均治疗费用计算的成本权重,以统一的成本核算方法,掌握治疗疾病成本,为医院制定合理的定额付费标准。DRG病组费用分析可将医疗服务产出标准化,使同组患者临床特征和费用消耗特征有更大可比性。
DRG成本核算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是推动医院精细化管理的基石,需要医院成本管理相关科室和临床科室之间的良好协作配合。
在DRG成本核算的稳步推进和持续探索,可以为医院制定一组核算标准、改进内部管理、建立一套标准化规程、培养一支高素质队伍,主动适用医保购买服务新形势,提高成本意识、规范诊疗行为,合理配置医疗资源。
后续研究可以大数据统计分析,评估试点工作开展情况,形成DRG效果评价报告,给出下一步改进核算工作的建议。随着试点的深入,DRG成本核算在今后的探索和实践中必将更为全面、精准和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