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来,医疗行业解决方案符合当前迅速变化的市场吗?产品或服务能在一众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吗?账上资金能坚持到创新落地的那一刻吗?
蛋糕小了,分蛋糕的人多了
凭借在国际巨头相关部门的工作经验及近20年的医疗行业经验,神经介入企业进展十分顺利,不仅迅速布局研发了弹簧圈、取栓支架、远端通路导管等一系列产品,还在2020年完成了融资。
而且,这些企业大都选择平台型布局,即同时布局神经介入系列产品。带来的后果就是产品高度同质化。
神经介入市场迅速变得热闹了。“当时来看,神经介入毫无疑问是大空间、短期不集采的优质赛道,但是挤进来的人实在太多了。比如中间导管有40款获批,取栓支架有近20款获批。目前,神经介入行业的竞争已经白热化,同行们都在咬牙坚持,有的甚至已经打起了价格战。”
更糟糕的是,有些地区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将神经介入产品纳入集采。
面对集采及其带来的市场空间收缩,就像骨科企业集采后布局骨科数字化和骨科机器人新兴赛道一样,许多神经介入企业也选择布局新领域。
但是,他们这次在新赛道的开拓上失算了。因为不仅是神经介入领域,外周介入、人工关节、人工晶体、运动医学、脊柱外科、创伤外科、电生理等领域均被纳入集采,甚至此前曾被认为免疫集采的OK镜、种植牙等消费医疗产品,也陆续被纳入集采。如今,集采已经常态化开展、落地,预计未来的新赛道、新产品也将纳入集采。
“常态化集采之下,国内医疗器械行业的整体市场空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一味地进入新赛道并没有太多意义,还会浪费企业的资金。明确了这一点后,并没有冒然进入其他赛道,而是选择继续优化神经介入产品,做好神经介入的商业化。”
从2023年年初开始,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重点关注生产流程、营运效率及产品质量。半年来,主抓生产流程的优化,提高良品率,减少损耗。同时,还引入更多关键原料供应商,降低生产成本,并增强供应链安全性。
“借着集采的便利,加速拓展渠道。但是资金、人才有限,力有未逮。而那些资金实力雄厚的大企业,正借助集采进一步下沉销售渠道,进入更多基层医院。”
如今,在市场渗透率提升、手术量增长、患者支付能力提高等因素支持下,相信在国内手术量暴增、相关产品优化升级、器械出海真正起步之后,神经介入领域创业者将看到更多新的希望。
蓝海赛道减少,国产替代逻辑也不好讲了
脉冲电场是一种创新技术,在2018年才被美国心脏电生理专家首次应用于人体房颤消融。相较于其他治疗方式,脉冲电场心脏消融具有组织选择性、非热消融等特征,被公认为电生理行业未来发展方向。
同质化研究太多了,挤进来的人也太多了,这个高门槛、高难度的技术好像在国内直接变成了大白菜。但我们看到,很多人都是照着国外的产品直接抄,并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也没有实现真正的技术创新。
尽管很多企业是抄袭、模仿,但他们的出现明显加剧了市场的竞争。如果不做好应对,很可能被“乱拳打死老师傅”。
与脉冲电场领域类似,许多新兴赛道一出现,国内就会有一大批创业者跟风涌入。如手术机器人、空间组学、电生理、血管介入等赛道出圈后迅速吸引了更多创业者入局。这意味着国内产业的竞争加剧,即使是创新型领域、很细分的赛道,也有很多企业去做。
“对创业者而言,竞争一直是主旋律,只不过目前的竞争更加激烈而已。现在需要少讲故事,多做业务,专注研发、产品和市场,用实力赢得市场竞争。”“新兴的技术和产品通常需要一个打磨产品和培育市场的过程。现阶段外部环境困难,正是创业者打磨产品、做足准备的好时机。”
新兴赛道都如此内卷了,成熟市场当然也不会落下。在新兴领域,创业者们在产品、研发上竞争,而在成熟领域,创业者们在渠道、商业化上竞争。
上半年,许多成熟市场的国内医疗企业都受到了挑战,营收增长有限甚至同比降低。这是因为以往的国产替代逻辑在跨国巨头的砸钱猛攻下不再那么奏效了。
一直以来,国家都大力支持国产医疗器械。有文件明确提出:国产药品和医疗器械能够满足要求的,政府采购项目原则上须采购国产产品,逐步提高公立医疗机构国产设备配置水平。其中,外资企业在国内生产的医疗设备产品也算国产,同样享受国产待遇。
今年上半年,这些开展了本土化战略的国际巨头通过雄厚资金、强大渠道、知名品牌、领先产品以及国产化产品定位,强势抢占了更多市场份额。
另外,新兴赛道里新技术产品的落地,也会冲击传统解决方案,影响成熟市场的规模和格局。
面对这种高度内卷的困局,创业者们表现不一。有的加大对学术会议、产品宣介和品牌推广的投入,有的缩减管理运营开支,降低成本;有的加强创新,研发新产品,有的减少研发投入,注重生产成本管理……
“现在,处于激烈竞争中的创业者,要么通过产品品质、资金和渠道优势在正面战场强攻;要么凭借差异化产品占据一部分市场,并通过游击战在其他地区市场增加营收。其他没有特殊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估计再难以为继。”
1、虚拟医疗的潜力在于,其解决方案能为弱势群体提供平等就医机会,通过远程监测和早期干预降低患者的医疗成本,针对环境变化及时提供最佳医疗方案,优化医护人员配置,推进医疗监管的数字化,从而更高效地保障患者健康和改善消费者的医疗服务体验。
2、虚拟医疗凭借独特优势,既改变了医疗服务的性质,又吸引了大型医疗机构以及科技和零售巨头的投资和合作。技术也能创造更大的灵活性,患者和医疗机构可选择结合医院治疗和居家医疗的混合服务模式,以满足全球老龄化人口带来的大量医疗需求,并且帮助患者通过移动应用管理心理健康问题。
3、未来,虚拟医疗的实施需要评估总体人口健康情况、促成机构之间的数据共享以及加强公众对数字化医疗服务的信任。在采取虚拟医疗时,医疗机构应考虑以下步骤:培训、支持并协助医生在虚拟医疗过程中注入人为因素;重新评估现有医护模式和虚拟医疗投资布局;扩充虚拟医疗资源配置以满足患者所需;基于以人为本的原则深入了解医患双方体验进而改善工作流程,优化技术应用及医护实施团队;充分考虑监管与政策相关问题,倡导灵活的虚拟医疗设计。
医药反腐,不让歪门邪道钻空子
在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医药反腐战役打响了。
7月底,国家卫健委联合公安部等十部门部署开展为期一年的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随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3年下半年重点工作任务》发布,医疗行业反腐被列为下半年医改重点任务。
国家卫健委也在8月15日发布医药反腐工作相关问答:规范开展的学术会议和正常医学活动是要大力支持、积极鼓励的。
长远来看,医药反腐有利于优化行业缓解,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这对于行业内合规经营的医疗企业来说无疑是利好消息。不过,这也确实让一些医生不敢参与学术交流活动,让一些企业不知道该如何推广产品、教育市场。
目前,市场上都在寻求创新、合规的营销推广方案,谁先找到,谁就将占据一定优势。
资本市场熄火,创业者难找钱
这半年,很多创业者还遇到了钱的问题。
过去两年,资本市场火热,融资较为容易。这对于初创企业来说是极为难熬的。目前,市场上已经有许多创业公司倒闭,基本都是因为融不到资,公司账上没钱了。医药、器械都是需要高投入的行业,尤其是在早期需要大笔烧钱。如果企业在产品获批和商业化之前没钱了,且没有资金进来,那这个企业就很难支撑下去。
现在,投资人们更爱看有自我造血能力、最好是能够盈利的企业。那些处于研发阶段的企业,很多开始降低估值,打折融资。但是,有的项目即使降低估值也找不到投资,而一部分完成融资的,融资金额也较小。
尽管资本市场不景气,但研发型企业负责人仍在积极寻求融资,并通过申报政府项目、招商落地等方式争取补贴。
面对资金上的困局,创业者们有的暂停或放缓了研发资金投入,有的裁撤一些部门和人员,有的加速商业化,努力实现自我造血。而之前紧盯融资工作的一些创业者,开始将注意力更多的放在现金流、商业化、营收、盈利等方面,希望熬过寒冬,迎来春天。
首先要善于谋划,越是在困难时期,越应该眼界放宽放长远。2022年9月27日,2022年佛山市企业家日品质革命大会举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发表80分钟演讲,在谈到大变局下的制造业突围之道时,他指出,在严峻环境中,企业要活下去,不仅靠意志,更要靠方法。未来企业要采取的策略是“苦撑苦熬+”与“抱团取暖+”,企业全员要练精益化,“关键的少数”即决策者要谋布局。关于如何布局,他提出:善阵者不战。阵布好了,可以不战而胜。做局就要看势,要对趋势性的东西保持敏感、警觉。布局不只是思维产品,而是要落子。大跨度布局是应对不确定性的关键一招。
其次要节约。一方面要减少没有实质意义的创建活动。我们也清楚,作为公立医院,很多创建活动都是有关部门要求,公立医院没办法“拒绝”,但作为医院决策者一定要清楚,这些创建活动,势必会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在目前医院运营困难的情况下,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干最重要最必要的事,而减少此类创建活动,既可以省钱,也可以凝聚人心。另一方面必须适度压缩效益不显著的业务。任正非曾提到,2023起,华为要缩小战线,集中兵力打歼灭战,提升盈利。对于医疗机构,实际上就是要适度压缩效益不显著的业务,特别是投资大、见效慢且缺乏财政资金支持的项目,如盖房子、扩规模、买设备等。
第三要实干。说的再多再好不顶用,只有实干才是出路。实干就是要把谋划好的事情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好,取得预期甚至比预期还要好的成绩。以笔者的经验,要把“实干”落实好,其动力源就在于建立起一个永远充满活力的绩效薪酬体系,而要绩效薪酬体系永远充满活力,就必须对这一体系保持清醒、敬畏和青春朝气。
行业在剧变、市场在下行,但创业者们都在坚持,且他们都认为“剩者为王”。
来源 :动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