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三明市牢记嘱托,充分发挥全省医改“试验田”作用,在推动疾病防治关口前移、医防融合发展、健康教育促进等方面继续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全民健康服务管理新模式,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
一、主要做法
(一)整合区域医疗卫生资源,构建全民健康保障新体系。
一是明确区域健康管理主体。围绕健康有人管,引导和推动县总医院(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在“管医疗、管卫生”基础上更要“管健康”,赋予总医院全方位管好区域内群众健康的责任,建立完善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制度。2023年,出台了《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人员管理的意见》,赋予总医院编制使用、人员招聘、人事安排等自主权,促进人员编制规范统筹使用及双向有序流动。
二是创新资金引导支持机制。通过医保基金打包支付改革和薪酬制度变革,引导医疗行为向追求健康效益转变。一方面,实施县域医保基金打包支付政策,建立了以健康效益为导向的医疗行为引导机制;将医保基金按县域、按人头、按年度打包给总医院,建立“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激励约束机制,将健康管护的相关指标纳入院长年薪考核范围,同时,将考核结果与基金支付相挂钩,将医保控费的外在压力转化为医院节约成本提高效能的内生动力,引导医院和医务人员在看好病的同时,也要积极做“治未病”工作。另一方面,实行薪酬制度改革。建立按健康绩效取酬的全员岗位年薪制,即年薪制扩大到了县、乡、村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实行基本年薪总额为主、绩效年薪总额为辅的分配制度,绩效年薪与医务人员参与健康服务管理成效相挂钩,促进管理对象少生病、晚生病、不生大病,实现医疗价值取向与患者利益诉求同向而行。
三是完善绩效考核。建立了包括医院管理、医保管理、重点改革、高质量发展、健康绩效、党的建设等6类30项综合考核指标体系,设置了具体量化的人均年度门诊次数、每百人年均住院人次、地区年度医疗总费用增长幅度、人均年度医疗总费用、人均年度个人承担医疗费用等医改惠民指标。
(二)构建医防协同融合机制,探索全民健康促进新模式。
围绕健康管到位,坚定不移贯彻落实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方针,发挥疾控机构的专业优势、中医药的独特优势,通过政府带动、部门联动、社会推动、个人行动,引导医疗机构和群众更加重视预防保健与健康促进。
一是建立疾控机构运行新机制。开展疾控中心公益“一类保障、二类管理”综合改革,设立由卫健、疾控和医院等人员组成的医防融合办公室,每年制定工作任务清单,并予以专项经费保障。通过打通公共卫生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的人员、信息、资源等壁垒,推动“医中有防,防中有医”,为群众提供防、治、管、教一体化服务。
二是发挥中医药服务治未病优势。把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作为深化“三医联动”改革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中医药“简便验廉”特点,在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防治中推行中医适宜技术。目前,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实现全覆盖,通过中医师轮流巡诊、下派驻点等方式完善乡镇卫生院中医馆服务功能;设立村卫生所中医阁214个,把服务送到群众的家门口。落实医保支持政策,执行中药饮片和针灸、37种中医非药物疗法零起付线报销优惠政策,提高中医辨证论治费,实施10个中西医同病、同价病组,推动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让群众方便看中医,看上好中医。
三是推进全民健康管理。开展全民健康管理示范县(区)创建试点,建设疾病管理中心和健康管理中心,构建“院前管预防、院中管治疗、院后管康复”的全过程服务链。目前,2家全民健康管理中心和12家总医院疾病管理中心已投入运行,并培训健康管理医师和疾病管理师1220名。同时,建设院前防猝死急救体系,形成社会救护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急救站—急救中心的一体化院前医疗急救网络,着力打造城区10分钟急救圈。目前,全市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共339台,培训救护员3.24万人。
(三)做实做细做好慢病管理,实现全民健康服务新突破。
以高血压、糖尿病、严重精神障碍和肺结核“四大”慢性病为突破口,推行“四分”(分级、分类、分标、分片)、“四早”(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早管理)和积分制管理,优化39种基本药物的基层供应保障与医保支持政策,不断提升重点慢病患者规范管理率与控制率。发挥签约家庭医生健康“守门人”责任,鼓励二级及以上医院专科医护人员加入签约团队,加强对基层一线家签团队的指导;截至2023年10月,常住人口和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率分别达46%、79%。与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合作,开展住院患者疾病谱、死因谱构成课题研究,完成《三明健康诊断报告》,为后续综合施策与健康管理提供更加科学、精准的依据。在尤溪县、沙县区开展乙型病毒性肝炎规范防治项目试点,推广“应筛尽筛、应管尽管、规范治疗”健康管理路径,逐步实现“三提三降”目标,即提高乙肝病毒感染者发现率、慢性乙肝患者诊断率、治疗率,降低乙肝导致的肝硬化肝癌的发病率、死亡率以及医疗费用负担。同时,做好妇女“两癌”防控,免费提供宫颈癌、乳腺癌筛查服务,实施13—14周岁女性免费接种HPV疫苗项目试点,降低妇科重大疾病发病率,提高女性健康与生殖保健水平。
二、实践成效
通过努力,三明市全民健康服务管理取得初步成效,群众改革获得感、就医安全感、健康幸福感进一步提高:一是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2022年全市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0.18岁,比2016年的79.02岁提高1.16岁。二是健康服务能力不断增强。2022年全市县域内住院量占比、基层诊疗量占比分别达66.67%、56.30%,比全省均值分别高出7.54和1.80个百分点,服务可及性增强;急危重症病人抢救成功率从2016年的91.98%上升至97.75%。三是健康管理水平逐步提高。2022年全市高血压、2型糖尿病、严重精神障碍、肺结核患者规范管理率分别达84.2%、84.4%、96.0%、97.9%,均较好完成年度任务(目标值分别为75%、75%、80%、90%)。四是健康服务公平性得到改善。参保患者报销比例稳步提高,城镇职工医保从2016年70.3%提高到75.71%、城乡居民医保从59.79%提高到67.79%。五是重大疫情防控成效明显。通过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医防融合机制,在近3年新冠疫情防控感染阶段,全市没有发生一起社会面聚集性疫情,没有一个县开展过全员核酸检测,疫情防控平稳转入“乙类乙管”阶段,有力守护群众生命健康。
三、探索启示
(一)明确健康管理主体是做好健康管理的基础。结合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对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行系统重构,明确健康管理的主体,解决了县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由于隶属关系、机构法人、利益诉求等方面的不同,而出现的争人才、抢病源、各自为战、健康管理缺失等问题;有效引导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实现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就医理念、就医秩序的深刻调整,促进全民健康服务管理落地落实。
(二)医保支付改革是推动健康管理的关键。医保支付方式是规范、引导医疗行为的有效手段,只有把医院控费的外在压力转化为节约成本、提高健康效能的内生动力,才能避免出现无序争抢病人、瓜分基金“蛋糕”,导致医保资金低效利用甚至浪费的现象,推动医务人员的理念和行为与群众健康需求同向而行。
(三)薪酬制度改革是引导健康管理的“指挥棒”。建立健康绩效考核评价监督体系,考核结果与医院管理者薪酬和医院工资总额相挂钩,促使政府、医院、医生、医保、医药、个人多方行为变革,让医务人员从过去希望病人越多收入才能越高,转向希望病人越少越健康收入还能稳步提高,实现价值医疗、价值医保、价值医药,发挥医疗卫生资源最大健康效益。
(四)医防融合是实现健康管理的内在要求。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单靠总医院或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做预防是难以实现的,需要打破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分割、脱节的局面,建立医防培训融合、业务协同等机制,将医(诊治)、防(预防)有机结合起来,把预防为主深植于全人群与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之中,将健康服务重心由后端的医疗向前端的预防转移,为群众提供疾病预防、诊断、治疗、营养、康复、护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连续性卫生与健康服务,筑牢群众生命健康的“上游堤坝”。
内容来源:福建省卫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