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办医的风口浪尖
在2019年全国人大会议上,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促进社会办医。”医疗政策的推进,社会资本不断逐渐涌入到民营医院、诊所、第三方独立医疗机构等医疗市场,并进一步刺激了社会办医的发展。
随着社会资本运作,民营医院的数量也迅猛增长。民营医院数量逼近2.5万家,占比超六成,但这并不意味民营医院走的是一条康庄大道。
民营医院35年风雨路
从1984年成立的第一家民营医院——广州益寿医院算起,中国民营医院已经走过了35年的历程。
前25年:医院从“国有”到“单飞”
上世纪50年代,国内的医院均属国有机构。伴随经济体制的改革,1980年8月国务院批准《关于允许个体开业行医问题的请示报告》,报告明确提出允许个体开业行医,以作为公立医疗体制外的补充。在报告发布的四年后,中国第一家民营医院——广州益寿医院正式成立。
报告上提到,民营医院的角色定位是为人民需求“补缺”。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发展的决定》,决定提出卫生改革与发展应遵循“举办医疗机构要以国家、集体为主,其他社会力量和个人为补充”的基本原则。21世纪开始,民营医院进入新世纪,开始有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出现。同年2月国家制定《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文件明确提出要建立新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民营医院的也进入更加规范化的发展时期。
近10年:民营医院“加油”,公立医院“刹车”
2009年,民营医院进入“量变”时期,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在4月份启动。同年,民营医院数量迅速增长至6240家,占比30.75%。2015年是民营医院的又一个新节点,民营医院共计14518家,首次超越公立医院的数量。民营医院占比增速上,从09年的30%开始,往后的每10%增幅分别用了3年、3年、2年。
同时,公立医院改制的试点工作开始发力。如果把此前的动作理解成是为民营医院“修路”,那么“新医改”之后,国家层面不仅给民营医院“加油”,同时也让公立医院主动踩下了“刹车”。一增一降之间,是中国医院数量上的变革。
中国民营医院“下半场”
在持续40年、从0到2万疯狂增长的民营医院发展史中,有的资本进入,有的资本离去,民营医院虽然船小好调头,但其先天的不足也同样明显。这可以从四个角度来看:
① 人才问题。对于当前的民营医院来说,最缺乏的就是优秀的医疗人才。缺乏人才梯队和人才流动性过大是普遍现象。而卫生管理部门一纸“禁止多点执业”的行政命令,又使他们丧失了合理利用公立医院技术力量的途径。
② 管理问题。从管理角度讲,由于大多民营医院是从小诊所发展而来,普遍缺乏系统管理能力,结果就是管理能力跟不上医院的发展,即使聘用了一些专门的管理人才,也很难磨合顺畅。这就给企业稳定发展埋下了祸患。
③ 融资渠道单一。从融资渠道来说,很多民营医院至今还遵守着小作坊经营方式,不从银行贷款,不利用任何的融资渠道。
④ 缺乏法律意识。出现问题,不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只是知道按照传统的方式去找相关的管理部门托人情、送礼品,最后惹出更多麻烦。
而未来等待中国民营医院的,将是三个方面的大变局:
一、逐利资本被清出民营医院赛道
民营医院并不是一门赚快钱的生意。通常来说,国内民营医院的利润率在10%~20%之间,如果运营不佳,这个数据就只有个位数,甚至出现亏损。而从时间维度上观察,根据医院体量的不同,平衡现金流的时间周期在3~5年,回收成本的时间为7~10年。按照是否营利的标准划分,非营利性民营医院归属公共财产,而即使是营利性民营医院,出于医院持续经营的目的,产生的利润也会流向资产的扩张。
归结来看,医疗的公益属性以及民营医院的“补位”角色,会逐渐让一批逐利资本被清出赛道。
二、中小民营医院或迎来“倒闭潮”
近年来公立医院正不断调整自己的管理方式。民营医院的长处就包括管理方面的灵活度。一旦公立医院通过“内涵强院”的方式,将学科能力补强,把科室管理优化,民营医院则面临不小的冲击。另一方面,公立医院多年来的医共体建设,已经逐渐形成了体制内部的资源闭环。从组织架构上看,医共体通过搭建一个整体性的全新医疗形态,最终实现集团医疗资源的整合与统筹。换言之,民营医院的病原渠道将被大大压缩,生存环境自是可想而知。
拥有10年以上历史的中小型民营医院,或许能够在各方压力下幸免,但更多处于初期的民营医院,将经历人才和团队的考验。“多点执业”在政策上已不存在阻力,可想要填补国内医生、尤其是高水平医生的缺口还只是杯水车薪,更何况公立医院的内部变革,虹吸现象也将持续放大。
三、一技之长成为民营医院的救命稻草
未来“活”得好的民营医院,更需要一技之长来支撑,需要在规模、技术和体系三者之中择其一。具体来说,规模化指的是通过投资与托管的方式,将自身的体量进一步扩张。但并非所有投身民营医院的企业都能把盘子做得如此之大,此时,专科技术就是另一个突破口。“在一些重点专科方向上,以学科建设为中心,以重人才、重技术、重运营的资产会得到资本的持续亲睐。”以某一专科切入,汇聚大量优势资源,加上品牌的集中效益,这类技术型的民营医院更容易建立自己的“护城河”。
最后一种思路围绕着体系性展开。通过上下游的投资布局,形成从“体检机构-诊所-医院”的服务体系。而闭环的最大优势在于,即使面对外部环境的冲击,民营医院作为闭环的一部分也能通过内部系统“自我造血”,从而存活下来。
所幸的是,相较公立医院,民营医院也有着自己独到的优势:
(1)管理体制比较新
民营医院大多属于营利性医疗机构,这类医院的管理体制比较新,运行机制比较活,特别是在用人方面与公立医院相比有其特有的优势。
由于国家对营利性医院实行市场调节价,医院可根据实际服务成本和市场供求情况自主定价,因此,这类医院在一些高新医疗技术项目和特需服务方面可以灵活自主地定价,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更符合市场规律,也更容易获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因此其获益能力比较强。
与公立医院相比,这类医院还缺少一定的公众美誉度,因此,它们一般都会借助其管理方面的特色和优势,大打服务品牌和宣传攻势,而这些又往往是公立医院的弱项。所以,现在普遍的印象是民营医院在服务方面比公立医院做得要好,这也是其一个重要优势。
(2)经营上比较灵活
医疗机构实行分类管理后,虽然民营医院不享受国家的财政补助,而且在经营活动中还要承担纳税的义务,但是由于这些营利性医院可以自主确定医疗服务项目和自主定价。因此,相对于公立医院,民营医院在经营管理上有着很大的灵活性,它们只要看准了市场机会,很快就会调整战略思路,这也正是营利性医院中专科医院比较多或者搞特殊医疗服务项目比较多的重要原因。
(3)就医环境更具人性化
虽然近几年公立医院也开始服务转型,但目前还是没有民营医院细致。一流的服务水准是民营医院的最大优势,高水平的服务质量,人性化的服务环境,便捷温馨的服务流程是民营医院取胜的关键。大多数民营医院在前期投入中都很注重医院环境的改造,以“清新、舒适、典雅、洁净”的环境来赢得患者。
从1984年的第一家,到35年后的遍地开花,无数社会资本在中国民营医院的赛场上进进出出。“多元办医”的趋势仍在继续,未来就还会出现不同的新面孔。但不论怎样,社会资本对于民营医院,甚至是医疗环境的变革思考尚未停歇。
来源 :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