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 年度内部控制工作方案
一、内控体系建设工作总体目标
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 >的通知》 ( 财会〔 2012〕 21 号 ) 以及XX《关于进一步推进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 试行 ]> 实施工作的意见》 ( XX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提高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建设,以防范风险和提高效率为重点,以分析单位内部控制缺陷、补充修订管理制度、职责分工和业务流程为手段,建立涵盖本单位的决策层、执行层、业务层等各个层级的全员、全过程内控体系。从而有效保证我院运行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运行效率和效果,促进实现我院健康可持续发展。
我院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按照内控建设工作的整体部署,于20XX 年年底前完成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实施工作,力争到 20XX年底,遵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要求,在全院范围内建立统一、规范、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并使之有效运行。
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原则及要素
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覆盖我院各项运行管理活动的内部控制体系;制定评价标准、监督检查并促进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执行;实现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有机结合,提高基础管理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此次内控建设具体包括全面预算、收支管理、采购业务、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财务报告、内部信息传递和信息系统等在内的我院运营管理的各个方面。
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要求,梳理、修订、健全单位现有各项规章制度,细化、完善各项运行管理业务(工作)流程,建立适应本院运行管理实际需要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1、建立内控体系的必要性: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是约束、规范我院管理行为的准则,是减少风险、风险防控[各类审计方法案例报告模板关注公众号]的基本保证,可以保障运行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促进我院发展战略和目标的实现。
2、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我院的各种业务和事项。
(2)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风险管理控制的基础上, 关注重点领域和高风险领域。
(3)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我院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各方面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 同时兼顾运营效率。
(4)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与运行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根据业务发
展和管理需要持续改进内部控制制度,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防止制度缺失和流程缺陷。
(5)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
3、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涵盖如下五要素:
(1)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主要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
(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我院及时识别、系统分析运行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3)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我院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
(4)信息与沟通。即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我院内部、我院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
(5)监督。内部监督是对内部控制体系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时,应当及时加以改进。
4、以价值管理为主线,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全面梳理和优化各项业务(工作)流程,明确关键领域和控制点,制定修订完善制度流程,制作内部控制制度汇编,建立形成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5、按照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信息化的要求,推进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各业务流程嵌入信息系统,实现控制措施在线运行。
三、建立内部控制组织体系
为确保我院内控建设工作顺利推进,保证内控机制有效运行,我院将建立内部控制组织体系,通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组织体系,使管理层及决策层能及时获得适当信息;全体员工能共同参与内部控制,共担内部控制责任;各层级、各部门、各岗位明确内部控制职责。
内部控制的组织架构有四个层面,分别是决策、管理、执行、监督。决策层面包括:院务委员会、内部控制领导小组;管理层面包括:内部控制执行小组;执行层面包括我院内部各职能部门和各业务部门;监督层面是单位党支部纪检。
(一)院务委员会
是我院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审议年度内控评估报告;审议内控与风险管理的重大策略,重大风险及内控缺陷的解决方案;审议内部控制领导小组设置及其职责方案;审批内控最终工作成果;有关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的其他事项。
(二)内部控制领导小组职责.
我院将设立内部控制领导小组,待领导过会讨论通过后实施。内部控制领导小组组长由我院院长担任,是我院内控体系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内部控制领导小组对内控工作实施进行全面领导、决策、部署和指挥。
(三)内审部门职责
作为内部审计职能部门,监督人员要对内控建设实施情况进行日常监督和专项检查,配合内控执行小组对本院内控建设工作进行评估。
(四)各职能部门及业务部门
为内控工作小组开展工作提供支持和协助,组织安排本部门或单位涉及内控工作所需资源,协调本部门或单位内控工作开展的各项重要事宜。各职能部门及业务部门应由专人兼职负责本部门的内控管理工作,即内控管理员。内控管理员职责包括:
1.联系本单位内控建设执行办公室相关人员,提供工作所需各项资料;
2协助组织描述本单位的主要业务流程、关键控制点及重要的控制措施,协助内控问题记录,提出整改建议或方法等;
3.协助本单位内控缺陷的整改,及时反馈缺陷整改情况以及内部控制的主要情况等;
4编制本部门内控评价报告。
5.组织安排与内控管理相关的其他工作。
由于内控管理员是内控工作办公室与各职能部门或业务部门对接沟通的纽带,起到承上起下的作用,所以内控管理员的工作需要各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需要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与通力协作。
四、内控体系建设工作步骤
内控建设工作涉及我院运营管理的全过程包括各个层面、各类业务、各项制度流程涉及面广、内容庞杂,计划于20XX年2月至20XX年底完成内部控制体系构建工作。
实施步骤
内控体系建设工作计划20XX年2月初启动,具体按以下步骤实施:
20XX.2-3 启动部署阶段 成立我院内部控制领导小组及执行办公室,召开启动会议,做好动员工作
20XX.4-5 现状分析阶段 内控则评报告
20XX.6-7 制定内控实施方案阶段 内部控制实施方案
20XX.7-12 内控方案实施阶段 内控则评报告
(1)前期准备(20XX.2-3 月)
成立我院内控项目工作小组,召开启动会议,做好动员工作
(2)现状分析阶段(20XX.4-5月)
通过访谈、会议研讨和审阅主要内控文档等方式,针对现有内部控制工作中关键内控点与实际工作情况经行分析,了解内控要素现状,编制内控测评报告。.
(3)制定内控实施方案阶段(20XX.6-7 月)
在对内控现状评价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实施方案并交领导小组审阅。
(4)内控实施阶段(20XX.7-12 月)
各部门根据内控实施方案开展本部门]的内控工作,并对实施阶段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进行回顾总结,重点围绕健全内控体系建设、管理提升、风险防控和运行管理成效等方面总结经验做法,形成科室内部控制自查报告及我院内控有效性评价报告。针对存在情况,提出改良方向和采取的措施。
内部控制考核评价细则方案
为顺利开展内部控制考核评价工作,结合我院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评价指标
医院内部控制考核评价采用量化评价的方式,设置评价指标.
二、考核考核评价操作细则
(一)单位层面指标
1.内部控制建设启动情况指标
1.1 成立内部控制领导小组,制定、启动相关的工作机制。
本单位应启动内部控制建设,成立内部控制领导小组,由医院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建立内部控制联席工作机制并开展工作,明确内部控制牵头部门(或岗位)。
1.2 开展内部控制专题培训。
本单位应针对国家相关政策,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以及本单位内部控制拟实现的目标和采取的措施、各部门及其人员在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的责任等内容进行专题培训。
1.3 开展内部控制风险评估。
应基于本单位的内部控制目标并结合本单位的业务特点开展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并建立定期进行风险评估的机制。
2. 医院主要负责人承担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责任情况指标。
2.1医院主要负责人主持召开会议讨论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相关的议题。
医院主要负责人应主持召开会议讨论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的议题。
2.2医院主要负责人主持制定内部控制工作方案,健全工作机制。
医院主要负责人应主持本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方案的制定、修改、审批工作,负责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工作机制。
2.3医院主要负责人主持开展内部控制工作分工及人员配备等工作。
医院主要负责人应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过程中涉及到的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统一领导和统一协调,主持开展工作分工及人员配备工作,发挥领导作用、承担领导责任。
3.对权力运行的制约情况指标。
3.1 权力运行机制的构建。
并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
3.2 对权力运行的监督。
本单位应建立与审计、纪检监察等职能部门或岗位联动的权力运行监督及考评机制,以定期督查决策权、执行权等权力行使的情况,及时发现权力运行过程中的问题,予以校正和改进。
4.内部控制制度完备情况指标。
4.1 建立预算管理制度。
本单位预算管理制度应涵盖预算编制与内部审批、分解下达、预算执行、年度决算与绩效评价四个方面。
4.2 建立收入管理制度。
本单位收入(包括非税收入)管理制度应涵盖价格确定、票据管理、收入收缴、收入核算四个方面。
4.3 建立支出管理制度。
本单位支出管理制度应涵盖预算与计划、支出范围与标准确定、审批权限与审批流程、支出核算四个方面。
4.4 建立政府采购管理制度。
本单位政府采购管理制度应涵盖预算与计划、需求申请与审批、过程管理、验收入库四个方面。
4.5 建立资产管理制度。
本单位资产管理制度应涵盖资产购置、资产保管、资产使用、资产核算与处置四个方面。
4.6 建立建设项目管理制度。
本单位建设项目管理制度应涵盖项目立项与审核、概算预算、招标投标、工程变更、资金控制、验收与决算等方面。
4.7 建立合同管理制度。
本单位合同管理制度应涵盖合同订立、合同履行、合同归档、合同纠纷处理四个方面。
通过查看本单位已印发并执行的合同管理制度确认。
4.8 建立决策机制制度。
本单位决策机制制度至少应涵盖“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分级授权两个方面。
5.不相容岗位与职责分离控制情况指标。
5.1 对不相容岗位与职责进行了有效设计。
本单位不相容岗位与职责包括但不限于申请与审核审批、审核审批与执行、执行与信息记录、审核审批与监督、执行与监督等。
5.2 不相容岗位与职责得到有效的分离和实施。
针对本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应落实所设计的各类不相容岗位与职责,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
6.内部控制管理信息系统功能覆盖情况指标。
6.1 建立内部控制管理信息系统,功能覆盖主要业务控制及流程。
内部控制管理信息系统功能(简称系统功能)应完整反映本单位制度规定的各项经济业务控制流程,至少应包括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等方面业务事项。
6.2 系统设置不相容岗位账户并体现其职权。
应针对所覆盖的业务流程内部控制的不相容岗位与职责在系统中分别设立独立的账户名称和密码、明确的操作权限等级。
(二)业务层面指标
7.预算业务管理控制情况指标。
本单位财会部门应根据同级财政部门批复的预算和单位内部各业务部门提出的支出需求,将预算指标按照部门进行分解,并经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批后下达至各业务部门。
8.收支业务管理控制情况指标。
8.1 收入实行归口管理和票据控制,做到应收尽收。
本单位各项收入(包括非税收入)应由财会部门归口管理并进行会计核算;涉及收入的合同,财会部门应定期检查收入金额与合同约定是否相符;按照规定设置票据专管员,建立票据台账;对各类票据的申领、启用、核销、销毁进行序时登记。
8.2 支出事项实行归口管理和分类控制。
本单位应明确各类支出业务事项的归口管理部门及职责,并对支出业务事项进行归口管理;支出事项应实行分类管理,应制定相应的制度,不同类别事项实行不同的审批程序和审批权限;明确各类支出业务事项需要提交的外部原始票据要求,明确内部审批表单要求及单据审核重点;通过对各类支出业务事项的分析控制,发现支出异常情况及其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9.政府采购业务管理控制情况指标。
9.1 政府采购合规。
本单位采购货物、服务和工程应当严格按照年度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及标准的规定执行。
9.2 落实政府采购政策。政府采购货物、服务和工程应当严格落实节能环保、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等政策。
10.资产管理控制情况指标。
10.1 对资产定期核查盘点、跟踪管理。
应定期对本单位的货币资金、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债权和对外投资等资产进行定期核查盘点,做到账实相符;对债权和对外投资项目实行跟踪管理。
10.2 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和权限配置、使用和处置资产。
本单位配置、使用和处置国有资产,应严格按照审批权限履行审批程序,未经批准不得自行配置资产、利用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也不得自行处置资产。
11.建设项目管理控制情况指标。
11.1 履行建设项目内容变更审批程序。
本单位应按照批复的初步设计方案组织实施建设项目,确需进行工程洽商和设计变更的,建设项目归口管理部门、项目监理机构应当进行严格审核,并且按照有关规定及制度要求履行相应的审批程序。重大项目变更还应参照项目决策和概预算控制的有关程序和要求重新履行审批手续。
11.2 及时编制竣工决算和交付使用资产。
本单位应在建设项目竣工后及时编制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并在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及时办理资产交付使用手续。项目的竣工验收资料和决算编制审计资料确认。
12.合同管理控制情况指标。
12.1 加强合同订立及归口管理。
本单位应对合同文本进行严格审核,并由合同归口管理部门进行统一分类和连续编号。对影响重大或法律关系复杂的合同文本,应组织业务部门、财会部门[各类审计方法案例报告模板关注公众号内审网可查阅获取,内审网注]等相关部门进行联合审核。
12.2 加强对合同履行的控制。
本单位应当对合同履行情况进行有效监控,明确合同执行相关责任人,及时对合同履行情况进行检查、分析和验收,如发现无法按时履约的情况,应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对于需要补充、变更或解除合同的情况,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严格的监督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