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是越来越离不开医院了。从在母腹中孕育直到离开这个世界,人的一生无数次在家庭与医院之间行走。女人分娩、病人就医、老人临终都是生命中最脆弱的时刻,最需要人性的温暖与真情的呵护。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就医的经历带来的美好回忆却是如此稀少。这并不是因为医院设备不够精良或医生医术不够精湛,这些也许是部分原因,但肯定不是主要原因。医务人员对自己的工作不够精心、对病人不够精诚或许才是根本所在。所谓精心、精诚,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设身处地,就是换位思考,就是不仅看到病,也要看到人,就是把病人当亲人,至少当熟人、当友人;说得文雅一点就是人文关怀。
首先,人文关怀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美国著名的医学家托马斯认为,要成为一名真正杰出的医生,不仅要有学术上和医术上的造诣,更应该有深刻的睿智、广阔的人文视野和丰富的同情心。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费因曼也指出,科学这把钥匙既可以开启天堂之门,也可以打开地狱之门,究竟打开哪扇门则有赖于人文指导。医学要真正造福人类也必须具备人文品格,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者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医学本该是温暖的,是充满人性关怀的,这就是“医本仁术”、“大医精诚”、“医者父母心”。医学不是纯粹的技术活,不是修理机器,而是面对活生生的人。医学是一门人学,人字的结构是一撇一捺,一撇是技术的医学,一捺是人文的医学。
其次,人文关怀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类拥有了越来越多从前无法想象的治疗技术,这种治疗技术的发展当然值得充分肯定,但代价也是巨大的,这代价便是医疗方式的“非人化”,医生与病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越来越稀少了。一年前,电视上报道了一则关于某著名教授的故事,一名患者辗转多次找到这位教授看病,教授只是亲手给病人摸了摸肚子便深深获得了病人的充分信任。这件事使教授感慨不已。原来这名病人看过多位医生,甚至专家教授,无一例外的都是仪器检查、抽血化验。其实技术再发达、仪器再先进,病人仍然需要那种给人以希望的温柔的触摸,那种无所不包的从容的交谈,那种春风化雨般的亲和的态度。通过这样的接触,医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病人的感受,建立起更加紧密的医患关系。
再者,人文关怀能够培养医务人员的职业素养。大学期间,有一名同学因患病需要手术,专程请来家长签字。当我们忧心忡忡地告诉他母亲时,这位母亲却笑意盈盈地对我们说,这是好事啊!他又上了一门特殊的实践课,这样真真切切地当过病人,他更知道今后该如何当医生了。果然,二十多年后,这位当年的医学生患者如今已是一家二甲医院的主要领导,当地颇负名望的内科专家了。他的成长与这位宽厚仁爱、颇具人文精神的母亲的教育和熏陶是分不开的。通过亲身经历病痛,医务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病人的需求和感受,从而在工作中更加注重人文关怀,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
最后,人文关怀能够在关键时刻展现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最近发生的一件事似乎也与本文主题沾边,不妨说一说,或许对人有启发。一天夜晚随诊到某小区宿舍,发现一名三十多岁的年轻母亲猝死在沙发上,我们虽尽全力抢救仍无力回天。当我轻声向家属解释后准备撤离时,令我错愕的一幕发生了,年轻的护士因几十元的出车费与当时已不知所措的死者家属发生了不愉快的争执……事件的焦点当然是这不合时宜的争执而非收费本身。我们的护士太尽职尽责了,她大概不懂得,法理在道义面前有时也是要让路的,这是一种文明。人大概有平衡恶劣心境的本能,我又想起了发生在急诊室的另一幕,一名实习的护士看到一名病人抢救无效死亡而暗自垂泪。其实这名护士的工作无可挑剔,与病人的死亡也无任何关联。两相对比,坦率地说,我对前者不以为然,而对后者敬佩有加。我只是希望这名实习的护士在她经历过太多的病患伤痛,生离死别后依然保有这份对生命的珍惜和敬畏之情,在漫长的工作和人生旅程中,尽情迸发人性的火花,讴歌健康、讴歌生命、讴歌灵魂深处的声音。
现代医疗中的人文关怀至关重要,它不仅能够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还能培养医务人员的职业素养,并在关键时刻展现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通过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的方式,医务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病人的需求,提供更加贴心和人性化的医疗服务。只有将技术与人文相结合,医学才能真正成为一门温暖人心的学科,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福祉。
作者:马正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