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医院管理学的思想首先在美国出现,并迅速扩散到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特别是企业管理模式的重大变化,我国医院管理迅猛发展,异军突起,成为跨行业、跨学科、跨专业和跨领域的新兴综合交叉学科,成为卫生改革发展与健康照顾服务管理的中心环节。
医院管理“管”什么,这是医院管理遇到的首要问题,其实质是医院管理的范畴或基本内容。纵观目前医院管理范围,医院管理内容基本分为两大类型:一是医院医疗服务的流程管理,主要范畴是对“疾病”诊断、治疗、康复过程的管理,医院管理范围主要局限于医疗服务领域。这种管理模式基本的特征是管理范围基本局限于医院内部, 医院及其医疗服务既是医院管理的基本范畴, 又是医院管理的主要内容,还是医院管理的目标。二是医院的综合管理或全面组织管理, 主要范畴是在对“疾病”实施预防、诊断、治疗、康复过程管理的同时,更多从全面组织管理和更为广泛健康照顾服务体系的角度界定管理内容。这种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将预防纳入疾病治疗过程, 更多关注医院的医疗服务与宏观社会环境, 特别是与社区卫生服务的关系, 医院管理的范围突破传统医疗服务的框框, 将作为社会组织的医院培训放在健康服务系统中考察。
现行医院管理模式存在诸多结构弊端,严重缺乏健康需要管理理念,导致医院管理活动偏离社会发展需要与方向,影响医院在社会发展、社会福利制度建设中的作用。如:医院管理的理念落后,医院管理核心目标是经济效益大化,健康照顾服务的社会目标位居其次,医院管理对象主要是“疾病”和医疗服务,基本看不见“病人”和健康需要的踪影,管理内容主要是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医院管理过程基本上局限于医院的内部,医院管理方法和手段“过度经济化”和“过度商业化”,缺乏法规政策和社会性管理。
现代医院管理核心与基本范畴应是社会健康需要管理,社会健康需要既是卫生政策框架和医院管理活动的价值基础与理论基础,又是卫生资源分配、确定健康服务优先领域的原则。社会健康需要管理模式具有诸多优势,符合社会发展、卫生事业发展基本规律与方向,为确定医院在健康照顾体系中的角色地位与功能作用,特别是医院管理范围与内容指明了方向。
首先,社会健康需要管理的管理理念较为先进,也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国际惯例。社会健康需要概念首先强调的是健康需要评估,以确定人们的身心健康状况和目前的处境,只有摸清人们的健康需要,医疗机构才能提供适合社会需要的健康服务, 满足人们健康需要。
其次,社会健康需要管理目标是及时满足社会认可的健康需要,而不是医院追求的自我目标,医院成为实现社会健康需要目标的社会工具,医院目标与社会政策目标基本一致,可以避免医院管理目标与国家宏观社会政策目标相互脱节,甚至成为社会不满的对象。
第三,社会健康需要的管理对象是国民的健康需要,而不是传统医院管理的疾病和医疗服务,“病人”和“普通公民的健康需要”取代“疾病”和“医疗服务”, 人处于健康服务的中心。
第四, 社会健康需要管理范围广泛,内容繁多, 超出传统医疗服务范围, 公共卫生取向鲜明。具体来说,健康需要评估要素有三:一是对健康状况与健康问题的测量, 摸清现存服务状况。二是健康资源评估, 摸清有多少资源可以用于健康服务,以促进和维持健康,治疗各种疾病。三是健康收益的大化,即用有限的卫生资源获得佳健康状况,大化满足健康需要。这要求医院管理要跳出医院的小圈子,从公共卫生角度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医疗服务重点。
第五,社会健康需要管理是个过程,而不是一项工作,需要评估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目的的手段。
第六,健康需要管理的基本手段是流行病学、人口统计学和卫生经济学,而非企业管理和经济学方法,以获取目标人群死亡率水平、人口疾病负担和健康服务成本——效果等信息。简言之,健康需要管理模式从健康需要结构、社会结构与人口结构变迁角度考虑医院服务,将医院服务置于社会政策框架与社会福利制度背景中考虑,为医院管理提供另类选择模式。
纵观中国和欧美医院管理实践,医院管理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次。宏观医院管理主要是人口结构和流行病学研究,是医院外部社会环境的管理。中观医院管理主要是医院的全面组织管理和社会健康需要管理, 是医院整体建设与战略管理。微观医院管理主要是病人医疗服务和医疗服务流程管理,是病人需要管理,核心是医院内部关系和结构功能作用。